如何评价一款产品是否好吃?
“是否好吃”不是产品的唯一评判维度,可以加入适应性和差异性两个维度。比如,榴莲是一种适应性特别差但差异性特别好的食材,牛奶则相反。
以下是我们评价一款新品的方法:
1.建立一个试吃群,由他们试吃并打分。试吃群主要由核心顾客和餐饮业同行组成。
2.将新品上架,半价试吃一周,统计销售数量以及顾客反馈。
新品由以上两个部分综合评价,以此决定是否能进入菜单。
顾客喜欢我的产品吗?
常听同行抱怨:客人都说我的东西比B家好吃,为什么我的生意比他们差?这个问题的前提值得商榷,因为语言不完全可靠,除非难以接受,否则顾客是不会当着店主的面说产品不好吃的。
那靠什么来判断客人是否喜欢自己的产品呢?
1.如果是生客,观察吃剩的碗,能观察吃的过程当然最佳。如果产品被吃的干干净净,顾客大多是喜欢的。如果吃剩超过50%,顾客大多是不喜欢的(也可能吃饱了)。如果一份产品中某样食材留下的特别多,顾客大多是不喜欢它。
2.如果是熟客,观察他每次点单的规律。上次点了产品O,这次还点,就代表喜欢。超过3次点同一个产品是爱吃。不记得他上次点了什么?该换个前台或收银系统了。熟客的语言反馈大多是可靠的,你可以尝试跟她聊聊。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新手常认为 “东西好吃,生意肯定不会差。产品是一家店的基础,像高楼的地基;但它不是开店的全部,好产品≠好生意,只有地基的不是高楼,是烂尾。
案例1:一家客单价30元的甜品店,位于住宅底商,有款定价9元物料成本约40%的产品,日均销售占数量30%左右,它是不是一款好产品?
案例2:一款试吃评价90分的好吃产品,定价为52元/85g,全店最高,当月销量倒数第四,它是不是一款好产品?
每款产品都有自己的使命,比如引流、提供利润、扩充产品线、充当标杆、短期营销、团购专用等。只要它完成了既定使命,就是“好产品”。
案例1中的产品是一款引流产品(原型为榴莲冰激凌),对比引流前和引流后整体营业额的变化,可以判断它是完成了任务,还是压缩了整店的利润。
案例2中的产品是一款标杆产品(原型为猫山王单球),评价高、定价高、销量低。
提供利润的产品诸如满记甜品的杨枝甘露,短期营销产品大多与节日相关,比如元宵节的榴莲汤圆。团购专用产品就是为了打折促销而生,利润率必须是门店最高。
不同产品间如何选择?
一款产品的使命一旦确定,定价,促销营销相关的问题都容易解决。比如引流产品应当适当降低售价以放大引流效果,提供利润的产品一般不参与任何促销。短期营销产品可大幅度提价,将更多费用投放到营销上。标杆产品可以不盈利,可以送,不能参与促销。团购专用产品则随时随地都可以打折促销引流,一般物料成本占原价不足8%。
>>>>
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具体到产品中,就是精简产品线。类似满记甜品大而全的形式并不适合新手尝试,少而精,单点突破,才有在产品领域突围的可能性。
回顾近两年崛起的细分领域品牌,均有类似特征,比如大通冰室,仅依靠丝袜奶茶+鸡蛋仔的组合,开遍全国。少而精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突围的可能性,还能降低厨房备货的压力,提高单品的品质,加快出单的速度,提高整店效率。
>>>>
末尾淘汰制
产品少老客户吃腻了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你不断的淘汰差产品,推出新产品。末尾淘汰制就是为了淘汰表现差的产品,依靠快速迭代更新来吸引老客户。
每月或者每季度对所有菜单产品进行考核,根据实际情况淘汰部分排名末尾的产品。我们店里一般25款产品,每个月淘汰1-2款,同时更新1-2款新品。每个季度,大更新一次,更新2-10款新品。
如何自己研发新产品?
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所以很多店主顾客想要什么产品,就去加什么产品,最终把自己变成一个杂货铺。轻餐饮的产品,技术门槛都不高,只要入门了,有一定触类旁通的能力,做出市面上流行的产品并不难,难在如何合理定位各个产品。
产品研发可征求老顾客意见,但是不应被少部分顾客的语言引导,毕竟语言是极其不可靠的。
想开甜品店/奶茶店 的人,总容易有一些情怀。比如,原材料不计成本用顶级,主推市场尚未能普遍接受的产品等。开店之初,保本盈利为首要任务。等有了经营经验,开分店时,再加情怀不迟。
(长按添加订阅)
易转,专业转店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