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黄磊搭档孟非开设“黄粱一孟”火锅店
4月30日,黄磊搭档孟非合伙开设的火锅店“黄粱一孟”在南京正式开业。
明星跨界涉足餐饮行业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盘点那些虎头蛇尾的明星餐厅
在拥有“三年之痒”定律的餐饮行业,明星餐厅的生死大多都被缩短为了一年。
2010年8月,田亮和叶一茜开设的夫妻餐厅“靓厨”,开业不到二十天就因无证营业被告歇业;2011年,赵薇投资三里屯的“乐福餐厅”,在拖欠16万供应商货款的情况下,惨淡关门;2013年5月,营业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郭德纲的“郭家菜”黯然停业;2016年,赵忠祥开在南京的三生面馆,因口碑差多久便关了门……
当年高圆圆和朋友一起合开的“蜜桃餐厅”,开业两年都没到分红。高圆圆坦言,“做了才知道原来那么不适合做,我很讨厌把精力放在那个上面,要想怎么让大家过来吃,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餐厅。”
正如餐饮行业人士谈到的,“如果把精力全花在名气的宣传和噱头上,而不是真正求取专业经验打理餐厅,包括培训提升服务员素质,加强加盟管理。那么,在高价菜单的背后,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你的餐厅?顾客的一次性消费又能让一个店维系多久?显然,结局只有被市场抛弃。”
那些活下来的明星餐厅是怎么出牌的?
明星开餐厅,名气很多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创造出多大的市场号召力,同时也就能引发多大的社会影响力。明星开餐厅,想要产生比普通人更多的商业价值,那么也就需要付出比普通人很多的热情和精力。
在明星餐饮领域,做得稍显成功的有任泉、邓家佳、薛之谦等人。
邓家佳的Hi火锅店在北京已经开设了5家分店,价格适中,口味独特,重要的是服务好。而一直声称靠火锅店等生意才撑起音乐事业的薛之谦,在上海开设的5家上上谦火锅,也都一直口碑不错。
但在明星圈里,真正把餐饮行业做到风生水起的,还要属已经彻底退群的任泉。
任泉可以说是最早期涉足餐饮行业的明星了,他在拉来好友李冰冰和黄晓明一起投资餐饮之后,并没有选择做甩手掌柜的,而是很多事情亲力亲为,真正的用心去学习和研究餐饮行业了。
据说,黄晓明不喜欢吃辣,依据个人口味调制了罗宋汤锅底,于是罗宋汤便成了任泉“热辣壹号”火锅店的招牌锅底。李冰冰在别家吃过涮黄瓜之后,就推荐给了任泉。任泉不但迅速上新了这个菜品,还重新研究了切片,提高了黄瓜的品质。
一家分店经理曾透露,“热辣壹号”的生意一直不错,客人开始是冲着三位老板的名气而来,后来就是喜欢上了这里的口味和服务。“目前在全国有五家分店,除了三里屯旗舰店投资成本高,约1千万元,其余的分店都在开业后的第二个月开始获利。”
个人对于任泉做生意的态度极其推崇和肯定,但这种放弃演艺事业,彻底投身餐饮行业的行为还是令人惋惜。毕竟,在中国的演艺圈里,向来都是缺少好的演员,而不是好的厨子。
对于明星跨界做餐饮来说,还是要明白这其中的连锁反应,就是明星极不稳定的话题热度随时都有可能影响餐厅的口碑,一旦餐厅遭遇任何不满意的服务,二次消费就将很难完成。而明星方面如果噱头盖过了餐厅本身的意义,那么,再庞大的粉丝效应也支撑不起一家餐厅的运营。
所以说,明星开餐厅,总归只有一句,那就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02
预计关店8600家,美国实体零售业的3大教训
对于美国实体店而言,这是灾难性的两年。
进入2017年短短4个月以来,美国已有九家零售企业破产,这个数值跟2016年全年一样多。美国零售巨头J.C. Penney、梅西百货、西尔斯百货已分别宣布关闭超过100家旗下实体店。美国运动品零售商Sports Authority在停业清盘,最大平价连锁鞋店Payless则已经申请破产……
《华尔街日报》报道,按照目前的速度,预计零售商们会在今年关闭超过8600家门店,这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关店的数量还要多。然而,从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正在强势复苏。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释美国实体零售的颓势?
美国实体零售颓势三大原因
1、人们的网购比过去频繁得多
对于实体店的消亡,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亚马逊正在吞噬实体零售业。此外,手机购物变得越来越频繁。2010年至今,手机购物在电子消费份额中从2%增长到了20%。
2、美国建造了太多实体商场
《华尔街日报》报道,实体零售业的“动乱”早在30年前就埋下了种子。30年前,“成千上万的新店开张,房租飙升,这造成了泡沫,和房地产市场一样,这个泡沫现在正在破灭。”
3、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正从“实物”变成“体验式”
部分实体店,比如实体服装店的关门,则是因为消费者把他们在衣服上的消费转移到了旅行和外出用餐上。如今,衣服的支出在美国总消费支出中已经下降了20%,与此同时,旅游业却在经历繁荣。
美国实体零售业三个“血的教训”
作为美国实体零售“关店潮”的目击者,专栏作家Christopher Mims则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进一步指出了美国实体零售业三个“血的教训”。
1、不懂得利用大数据
对于在线零售商,比如亚马逊来说,大数据是其零售革命重要的环节。对于实体零售商来说,大数据不但能帮助他们和线上的对手竞争,更可以在利润空间非常狭窄时,成为它们生存下来的利器。比如,联合利华会去购买消费者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它来判断哪些是紧俏商品,以及消费者什么时候会购买他们,并以此更加高效地更新自己的库存。这是线下零售商应该学习的。
2、不懂“个性化订制”
网上零售商知道什么是受欢迎的,以及喜欢一种物品的顾客会如何去购买其他物品,“私人订制”在网上是非常常见的。男装品牌Bonobos的实体店完全不卖衣服,顾客去那里试衣之后再去网上下单,实体店扮演的只是一个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试衣间”功能。
3、没有做好线上线下的融合
美国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对于实体零售商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来获得现金流。
03
星巴克押宝中国咖啡市场,未来每15小时开一家店
近日,星巴克公布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全球和美国市场同店销售增长3%,低于华尔街分析师预期,但是,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7%。
“自18年前第一次进入中国,我们在这里的业务从未如此强劲。”星巴克总裁兼CEO凯文·约翰逊说。而星巴克中国区CEO王静瑛把增长原因归结于饮料、食品和数字创新。
比如你会发现星巴克推出限时新品的周期在缩短,同时更加符合季节需求,譬如最近主打的加入了椰青口味的饮料与冷萃咖啡系列。2017年的第一财季,星巴克还在中国推出了新口味的“为中国消费者口味量身定做的”瓶装星冰乐。星巴克全球第二家咖啡烘焙工坊及臻选品鉴馆也将在上海开业。
与此同时,星巴克于2016年年底接入了微信支付系统,并且在今年2月微信平台上推广自己的“用星说”服务。这是一种可以向朋友赠送星巴克虚拟电子券的程序,也被认为是吸引新顾客来门店的方法。
星巴克曾于去年提出要在2021年之前在中国开出5000家门店,在2016年年末,星巴克中国已经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并且超过日本市场,成为星巴克门店数量最多的海外市场。
“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大约平均每15个小时就开出一家新店,这一开店速度可能将在未来几十年中保持。”凯文·约翰逊毫不掩饰星巴克在中国大举扩张的野心。
星巴克的扩张计划不无理由。根据市场研究公司估计,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为每年200亿元人民币,而10年前这个数字为11亿元人民币。
04
便利店市场饱和,开迷你便利店成新机会
日本“迷你便利店”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开进公寓楼里,想买零食了下个楼就行。
我们曾经提到过日本便利店数量即将突破 6 万家,便利店市场日趋饱和。 7-Eleven、全家、罗森三大便利店 2016 年财报均显示,三家公司已经将战略中心从多开新店转向增加既有店铺竞争力。
但新店终究还是要开的,“迷你便利店”就是他们的一种尝试。
2014 年全家引入了自动贩卖机便利店,截止 2016 年 11 月全家已在日本全国 1240 处设置了 1900 台自动贩卖机便利店。
全家把自动贩卖机便利店开进了日本电通国际信息服务公司。由于这家公司安保系统较为严格,员工进出公司手续相对繁琐,设置在公司内、且有饮料、面包、三明治、泡面销售的自动贩卖机便利店立刻受到欢迎。
据称,只要一家公司有 150-200 名员工,自动贩卖机便利店就不愁没有生意。现在自动贩卖机便利店主要开设在办公楼、工厂及酒店员工休息场所。
05
危机!再关 359 家门店,赛百味怎么了?
继上一次 877 家门店关闭之后,赛百味近日又传出 2016 年在美国关闭 359 家门店的消息,平均一天关一家店,连续三年持续的糟糕状况,着实让人替赛百味担忧。
前两年,好在开店速度快过关店速度,以“功过相抵”的算法衡量,赛百味的状况还不算太糟,但这一次统计却出现了门店数量负增长,显然,陆续退出的加盟商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加盟商开始怀疑赛百味的盈利能力, 而这才是这个以加盟著称品牌真正噩梦的开始。
尽管赛百味一再的解释,之所以出现关店是因为市场竞争加剧、新品牌崛起,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代言人丑闻和创始人去世等事件的影响,但显然,造成赛百味今日局面的真正原因是加盟模式背后一系列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等待赛百味的将有可能是继续大规模的关店。
(长按添加订阅)
易转,专业转店专家!
|